浙江省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一個被時光浸潤的千年古村,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間流淌著祭冬、楊家板龍等六項非遺的活態文脈。自2023年8月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我便與村內的非遺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小石,我們村是省級民俗村,村里非遺活動辦得熱鬧,可年輕人覺得沒什么意思,你也是年輕人,得幫著想想新法子,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在走村閑聊時,我的幫帶導師——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甫青的話,給了我做工作的啟發。
我拿起筆記本,每天一有空就往祠堂跑,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天龍嘮嗑。“板龍出游的龍頭,都是用竹篾編好再披上‘龍皮’的,做好后可以用好多年,每次板龍出游大多是對之前的龍頭‘縫縫補補’。可以說,每個龍頭都是村里的‘文物’,承載著村里的歷史,但每次修理起來都是件麻煩事。”楊叔向我介紹著板龍歷史。
“竹子不容易保存修理,如果用不銹鋼等材料來做龍骨,之后進行龍頭維修是不是能省很多功夫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參觀學習,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楊叔的贊同。
找齊材料后,我們從骨架開始嘗試。在重造龍頭的場地上,不再見掉落的竹屑,伴隨著的是鋼條切割、焊接時的火花,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一個嶄新的龍頭在祠堂獲得“新生”。這是我第一次觸摸到非遺的澎湃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慢慢融入了楊家村,從一個村外的“觀看者”向非遺的“參與者”轉變,也更加明白到村工作的融入不只是人在村里,更要切切實實參與村莊的活動,了解并融入村莊文化。
村里的非遺要想辦好,不僅要向外傳播,更要向內扎根。一些學生到村里開展研學活動時,有的問“楊家板龍的起源是哪個朝代?”也有的問“為什么是竹骨龍皮?”面對這些提問,村里大多年輕人卻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這讓我不禁開始思索,楊家板龍名聲在外,但為什么村里年輕人對板龍的了解這么少呢?在走村入戶過程中,我發現主要原因還是在傳承方式上。楊家板龍作為集體性活動,傳承主要依靠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口耳相傳,但多數年輕人外出工作,平時對板龍接觸得少,板龍的歷史和文化很難傳承下去。
知道原因后,我萌生出開設非遺課堂的想法,從調研年輕人的空閑時間開始,接著向鎮村干部請教開課經驗,再到設計非遺課堂的開設方案,與幫帶導師共同交流可行性……在接下來的一周,我利用晚飯時間,和網格員挨家挨戶宣傳,給非遺課堂“招生”。
第一節課,學員站滿了大半個祠堂。“龍是我們村的精神圖騰,這龍頭上寫的‘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都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指著祠堂里的龍頭和五獸,非遺傳承人楊叔介紹道。
“板龍巡游經過村民家,都要‘點頭’送福,你們上完課后可以拿著幾節板龍在村里‘巡游’一圈,體驗下‘迎龍送福’。”在常規的講述外,我們還組織開展了體驗課。課后,有村里的年輕人和我說,“以前只知道村里板龍有名,今天上完課,才知道里面有這么多文化內涵,回去后我要跟朋友講講板龍的故事。”
首期課程的成功,也讓非遺課堂人氣漸漸旺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聽講。不少村民還帶著自家正在上學的孩子過來一起聽課,在飯后的村廣場上還有孩子拿著龍燈進行“板龍巡游”。就在今年元宵板龍巡游中,有了更多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或參與到板龍制作中,或參與進游行隊伍中,板龍巡游的隊伍越顯生機與活力。
而今,非遺于我,不再是檔案里的冰冷名錄,而是村民們制作板龍的熱鬧,是板龍巡游時散發的溫度,是孩子們一同游行時的歡顏。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做好村里的非遺體驗、宣傳,挖掘、開發好這一文化寶藏,做好研學體驗、文創設計,讓優秀傳統文化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石磊(右)向非遺傳承人楊天龍了解板龍歷史和制作技藝。沈藝昕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