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我背著行囊來到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水觀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初入水觀村,面對紛繁復雜的鄉村治理事務,我躍躍欲試又忐忑不安。直到湯書記帶我走進村部會議室,指著墻上的“川善治”平臺操作流程圖介紹:“這是咱們的新陣地,要讓鄉親們辦事更便捷。”這個集積分管理、村民議事、村務公開等功能的小程序,讓我見證了小平臺撬動鄉村治理大格局的無限潛力。
楊全俊(左)教村民如何使用“川善治”平臺。(水觀村村委會供圖)
“平臺建好了,但村民參與度還是不盡如人意。”看著后臺數據,湯書記的眉頭擰成了“川”字。“小楊啊,你是農業管理專業畢業的,點子多,咱們想想辦法,給這個平臺注入些人氣。”
作為農管專業畢業生,我深知數字治理不是搭個平臺就能水到渠成。提出問題后,我便開始走家串戶。在曬谷場邊,李大爺把手機推得老遠:“字兒擠作一團,我這老花眼可遭不住。”灶臺旁,劉嬸邊擇菜邊嘀咕:“積分能換油鹽不?”村民們的想法連同300多份調查問卷,在我電腦里一一記錄。我用軟件做了分析,把大家使用平臺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歸類。
根據村民們對“川善治”的使用感受,我及時調整了宣傳策略,通過村里的廣播、宣傳欄、村民大會等渠道,向村民詳細介紹了平臺的功能和優勢,甚至把手機教學送到家門口;組織策劃激勵活動,為“熱情值”在前100名的村民設置相應獎項。看著村里老人戴著老花鏡反復練習“照片上傳”功能的樣子,讓我明白老百姓在軟件使用上的不便,需要我們拿出更細致貼心的想法和態度去做好服務。
隨著宣傳推廣的深入,“川善治”平臺的活躍度和使用率逐漸提高。去年,楊大叔借助平臺反饋二組道路由于年久失修,致使村民出行極為不便。收到這一信息后,我們當即組織人員進行實地勘察,并迅速將修路計劃提上工作日程。道路竣工之后,村民們在平臺上刷屏的“點贊大拇指”,讓我真切感受到數字治理的生命力在于解決實際問題。
如今的“川善治”后臺數據大屏上,數字跳動著鄉村治理的新節拍:水觀村已在“川善治”平臺發布三務信息1417條次,189件“村民說事”擲地有聲。2024年,我們成功入圍全省數字治理“川善治”千村激勵計劃名單,榮獲了4項獎勵。
這個看似微小的平臺,正在匯聚起鄉村發展的磅礴力量。我想,治理現代化不是冰冷的數字表格,而是便捷有溫度的人心工程。我也將繼續依托這一平臺,成為這座新時代“連心橋”的養護工,讓更多山鄉故事在數字浪潮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