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 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
河南從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入手,在壯大村集體經濟上使勁、在帶富促共富上發力,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黨旗引領下,一幅黨員帶頭、產業興旺、農民共富的圖景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編者
2024年,全省4.6萬個村建成“五星”支部1465個;全省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益20萬元以上的村1.3萬多個,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2399個……
近年來,河南緊緊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建堡壘、興產業、忙帶富,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16.7萬平方千米大地上,處處迸發生機活力。
強基固本,筑牢戰斗堡壘
“這幾年,我們愈發清晰地感受到,經濟大省挑大梁,基層黨組織要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高質量發展的戰場上,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凝聚力。”
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全省堅持抓鄉促村,不斷建強鄉鎮龍頭。省市縣三級共下沉7.5萬個編制到鄉鎮,配齊行政綜合執法隊伍,充實鄉鎮工作力量。組織1759名鄉鎮黨委書記參加全國鄉鎮黨委書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視頻培訓班,幫助提高履職能力。
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任務往實里抓、向目標奔,在全省開展“五星”支部建設,一年一評、動態管理,不搞名額分配、不搞“終身制”。2024年,全省4.6萬個村建成“五星”支部1465個。
雁行萬里靠頭雁,河南“組合拳”建強鄉村振興頭雁隊伍。通過在省級開設主課堂、縣級設置分課堂,實現全省156個縣(市、區)6.5萬名鄉村黨組織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同上“一堂課”。強化實戰實訓,先后舉辦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專題培訓班、深化“五星”支部建設專題培訓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題培訓班,并組織700多名村支部書記到先進地區實地觀摩、跟班學習。
像重視選縣委書記一樣選好村支部書記,河南逐村配強帶頭人。新一輪集中輪換后,全省新增省派、市派第一書記1914名。根據“五星”支部建設情況,對一些經長期幫扶已成為“四星”“五星”支部的村,將原結對幫扶的省派、市派駐村力量調整到相對落后的“二星”“一星”支部的村,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興旺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在鎮平縣,一個遠離海洋與湖泊的內陸地區,卻孕育著年產5.2億尾以上的觀賞魚產業。被稱為“錦鯉村”的向寨村,全村2300多人中,有近2000人從事錦鯉養殖,年產值高達數億元。
小錦鯉“游”出富民大產業,關鍵在于鎮平縣建立的觀賞魚產業聯合黨委。聯合黨委吸納整合科技特派員、農技專家,有效解決錦鯉繁育選種等產業擴容“中梗阻”問題,并由縣直、鄉鎮主要領導及專業人士、技術能手擔任黨支部書記,統籌協調各方力量,為觀賞魚產業壯大增添“紅色動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特色是撬開產業振興的“金鑰匙”,針對各地資源稟賦不同,河南強化黨建引領,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文章。同時,推動支部領辦合作社,建立農戶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龍頭企業的“雙綁”機制,形成穩定利益聯結,實現集體增收。目前,全省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益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3萬多個,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2399個。不少地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全省抓好50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發展鄉村旅游、紅色研學等,打造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區域“紅色品牌”。
結合開展“五星”支部建設,河南已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整體布局,每年選擇1827個村作為扶持對象,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項目,利用中央銜接資金,撬動各級財政資金、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
黨員帶富,跑出共富加速度
三月的春風掠過鶴壁市三家村的丘陵地帶,村口墻壁上五顏六色的彩繪在陽光下格外鮮艷。這就是“95后”村支書張桂芳打造的“彩虹村”。
張桂芳是一名返鄉大學生,2020年回村任職后,創新思路,利用墻面彩繪打造了“網紅村”,提升了村莊知名度。隨后又開辦農產品直播基地,讓村里“老年女團”在直播間“乘風破浪”,既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也增加了就業機會。在她努力下,三家村實現了流量變銷量、村民得實惠,村集體也從負債累累到2024年收入達30萬元。
黨員帶著群眾走,示范引領有動力。河南注重發揮黨員的帶富先鋒作用,“把致富能手、優秀青年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后備村干部”,集聚各種優勢,跑出共富加速度。
開展“雙帶”行動,鼓勵黨員學致富本領、上致富項目,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上作表率。落實無職黨員“一編三定”,聚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將黨員分類編組,定崗位、定職責、定獎懲,使黨員人人參與支部工作、個個承擔具體任務。
架起流出地與流入地、黨組織與黨員之間的橋梁,深化實施“金橋工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0多個城市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1256個,引導外出務工創業黨員發揮自身優勢,把家鄉的富余勞動力帶出去,把外面的技術、資金和致富信息帶回來,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持續鍛造鄉村振興骨干力量,打造智慧黨建“云課堂”,依托“三端”一體黨員教育信息化平臺,及時投放政策解讀、實用技術、就業技能、電商直播等鄉村振興專題培訓課程,組織在村黨員集中學、流動黨員靈活學,不斷提升能力素質,助力鄉村全面振興。